投资者教育 INVESTOR EDUCATION
【新书连载之《农产品期货》】来自番外的小颗粒——菜籽(一)
正月采芸,二月荣芸
(油菜籽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栽培油菜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据清代《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中国油菜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味浊而肥、茎有紫皮,多涎微苦”的油辣菜,即芥菜型油菜;另一种是“同菘菜,冬种生薹,味清而腴,逾于莴笋”的油青菜,即白菜型油菜,早期当作蔬菜栽培。另有甘蓝型油菜,原产欧洲,16世纪才开始采籽榨油,中国在20世纪40年代先后从日本和欧洲引入。
白菜型油菜是由栽培白菜演化而来,古称芸薹,也称胡菜,相传最初栽培于塞外芸薹戍,因而得名。《夏小正》中有“正月采芸,二月荣芸”的记述。考古学家在陕西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发掘出在陶罐中已经炭化的大量的菜籽,其中就有白菜籽或芥菜籽,碳14测定距今近7000年。今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等西北一带,是油菜最早的分布地区。
芥菜型油菜则是从芥菜演化而来。长沙马王堆汉墓已有保存完好的芥菜籽;《齐民要术》中开始有关于芥菜型油菜的记述;《名医别录》中谈到芥菜型油菜已有“青芥、紫芥、白芥、南芥、旋芥、花芥、石芥”7个品种。
劳动人民在长期种植和食用过程中,发现油菜籽中含有较多的油分,逐渐将油菜从菜用转为蔬、油兼用。唐代《本草拾遗》中有油菜种子榨油的最早记载;《图经本草》正式称它为油菜,并列入油料作物:“出油胜诸子,油入蔬清香,造烛甚明,点灯光亮,涂发黑润,饼饲猪亦肥。上田壅苗堪茂,秦人名菜麻,盲子可出油如脂麻也。”中国油菜栽培是从小面积上“供作蔬茹”逐步发展到“采苔而食”直至“亦得取子”榨油,始种于北方旱作区,而后渐次扩展到江南稻区,再后发展形成了我国以黄河流域上游为中心的春油菜区和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冬油菜区。
带你去看油菜花 (菜籽的种植时节和区域分布)
根据资源状况、生产水平和耕作制度,国家农业农村部将长江流域油菜优势区划分为上、中、下游三个区,并在其中选择优先发展地区或县市。其主要条件是:油菜种植集中度高,区内和周边地区有带动能力较强的加工龙头企业。
(1)长江上游优势区
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气候温和湿润,相对湿度大,云雾和阴雨日多,冬季无严寒,利于秋播油菜生长。加之温、光、水、热条件优越,油菜生长水平较高,耕作制度以两熟制为主。
四川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油菜籽生产省。四川省历来有食用菜油的传统,因而油菜种植面积很广,全省除了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以及攀枝花市以外,所有的地市都有油菜籽种植,主要分布在德阳、绵阳、眉山、遂宁、内江等地市。
(2)长江中游优势区
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河南信阳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适宜油菜生长。主要耕作制度:北部以两熟制为主,南部以三熟制为主。
湖北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排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种植区域在江汉平原、鄂东地区,主要在荆州、荆门、襄樊、宜昌、孝感、黄冈、黄石地区。
湖南菜籽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位,种植区域集中在洞庭湖平原,主要是常德、益阳、岳阳地区。
(3)长江下游优势区
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属于亚热带气候,雨水充沛,日照丰富,光、温、水资源非常适合油菜生长。主要不利因素是地下水位较高,易造成渍害。土地劳力资源紧张,生产成本高。其耕作制度以两熟制为主。
江苏菜籽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包括盐城、扬州、泰州、南通、南京等丘陵地区。
舌尖上的中国——一粒菜籽的神奇之旅 (菜籽的加工工艺)
改革开放以来,浸出法制油在菜籽加工行业得到大量应用,菜籽加工行业普遍采用预榨浸出工艺,菜籽饼经浸出后获得的菜籽粕产量明显提高。目前在我国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一次压榨菜籽工艺生产的菜籽饼,但直接用作饲料的数量在逐年减少,部分菜籽饼被浸出油厂收购生产菜籽粕。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菜籽饼粕市场中,菜籽粕所占比重超过90%,菜籽饼所占比重不足10%。在生产工艺上,我国的大豆、油菜籽等油料压榨浸出工艺与设备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见下图)。
图 油菜籽预榨浸出工艺
资料来源:郑州商品交易所
油菜籽压榨后的两个产品分别为菜籽粕和菜籽油;而大豆压榨后的两个产品分别为豆粕和豆油。二者的结构完全相同。
菜籽油在中国有千年的历史,使用广度上贯穿长江流域,给菜系的厨师创造了施展技艺的舞台。红油的烹制必须使用菜籽油,秘诀掌握在四川人手中。煸炒,使辣椒迅速脱水,渗出香味,捣碎,以便与菜籽油充分接触。油温是关键,过低,滗不出辣椒的香味,稍高,又容易焦煳。中式厨房不依赖温度计,全凭厨师的手感和经验精准控制。辣味素和红色素完全析出,需要静置一整天。一缸精彩的红油,几乎就是川菜的灵魂。色泽红艳,辣味醇厚,香气袭人。菜籽油在四川人手里,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四川火锅和老干妈 (菜籽的流通)
近几年,我国油菜籽种植面积和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油菜籽产业进入去产能阶段,需求大幅下降。近三年来我国油菜籽压榨能力大约在2000万吨,但是每年实际压榨油菜籽仅有1000万吨左右。在压榨1000万吨油菜籽中进口约500万吨,国产约500万吨。国产油菜籽有80%用于农民的自留口油,仅有20%用于商业流通。
我国的油菜籽压榨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港口的福建、广东、广西和长江流域地区的四川、湖南、安徽、江苏等地。近年来内蒙古、青海、新疆等边远省份也引资兴建,内蒙古现在就有四五家油菜籽压榨工厂,目前看有继续兴建和扩大压榨规模的势头。在去产能之后,湖北、安徽、湖南等地目前有95%以上的油菜籽压榨企业已经转型或者停产关闭。所以,现在油菜籽压榨企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集中在福建、广东、广西、江苏沿海港口地区,以压榨进口菜籽油为主,开工率在70%左右;从菜籽的到港量来看,广东、广西、福建的进口量超过70%。另一类是内陆地区压榨国产油菜籽的工厂,开工率只有40%左右,少数企业可以达到80%。比如,四川的“菜籽王”工厂门口车水马龙,它的工厂开工率大概可以达到80%,销量非常好。四川最大的菜籽油加工厂有64台小榨机,一天能加工300吨油菜籽。四川火锅和老干妈等都离不开菜籽油。
所以,菜籽的流向也相应地分为:进口菜籽主要集中在华南和华东,国产菜籽主要流向云贵川渝和湖南湖北。
欧洲的柴油有点香 (全球菜籽的供需情况)
油菜籽是全球第三大的油籽作物,近5年全球油菜籽产量稳定在6800万—7200万吨,全球油菜籽除种用外基本都用于压榨。近5年全球油菜籽的压榨需求稳定在6600万—6800万吨,所以全球油菜籽的库存消费比相对稳定。
生物柴油指用植物油、动物油、废弃油脂等生产的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质燃料。生物柴油可以部分替代石化燃料,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生物柴油的供需与原油价格有较高的相关性。油籽的主产国利用其较低的原料成本发展生物柴油,如油棕的主产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大豆的主产国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油菜籽的主产国欧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积极制定生物能源方面的政策以改善国际气候。2005年,欧盟生物柴油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重高达85%。欧盟的生物柴油原料有菜油、棕榈油、废弃食用油、动物油、豆油等。其中,菜油是最主要的原料,占比为43%。欧盟也是全球使用菜油生产生物柴油的最主要地区。菜油生产的生物柴油,80%在欧盟消费。2011年以来,欧盟生物柴油消费量相对稳定,在1300万吨上下浮动。2017年,消费量为1355万吨,
随着全球大豆与油棕树种植面积的扩张,豆油与棕榈油应用于生物柴油产业的数量增加,美洲和亚太地区生物柴油产量所占比重持续上升,而欧洲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目前,欧盟的生物柴油产量占全球产量的37%。